爸妈蒙在鼓里!“男男CP”火成顶流,最大的推手竟是小学生?
最近有部叫《ni爱》的耽美(两个帅哥搞对象)剧悄悄爆火,我身边很多年轻的小姑熬夜追了几集,已经不知天地为何物了!
娘们
火到什么程度呢?首播就拿下全球88个国家/地区收视冠军,两个主角的微博热搜数超过1000个,一周涨粉过百万,可以说是今年暑期的现象级爆款,现在还在热播中。

到底是什么神秘力量让一大波少女都深陷其中?
我打开相关的词条稍微看了眼,就看到两个男人在那儿调情、各种辣眼睛的画面……实在是“无福消受”。

近些年真的有一种很直观的感觉:耽美文化越来越流行了。我身边最疯狂的一个朋友,可以周末来回飞一趟泰国,就为了和她喜欢的CP合影。
耽美虽然是小众文化,但其实我并不觉得是啥“洪水猛兽”,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曾有一段很深入的分析,她说:
耽美文学是一个女性网络社群中出现的现象,它是借助双男主来满足女性对浪漫爱情的幻想和情感需求,在作品中体验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审美感受。

而且特别奇特的是,在耽美文中,女作家的写作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类型,包括原来我们视为男性专利写作的军事、战争、武侠等宏大题材。借着这个文类,女性的写作突破了此前被别人划定,或者自我划定的疆界。
从这个意义上看,耽美文化的流行,是女性觉醒的一种体现。它的创作者和受众,都以女性居多。
不过,一种令人忧心的现象是,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开始沉迷其中,甚至加入一些特定的“圈子”,年龄最小的可能才上小学二、三年级。
磕《ni爱》CP的,就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是小学生。(“顺恨”是该剧的加密沟通方式)

还有网友在快递站的白板上,看到有小学生在上面默写角色名,字体幼稚但一丝不苟,比默写课文还认真。

回想我们的童年,可能印象最深的是和小伙伴们一起跳皮筋、过家家,但现在的孩子们,已经过着一种和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,他们伴随着网络一起长大,和电子设备关系密切,难免会过早地接触到各种“亚文化”“圈众文化”。
我们当然无法为孩子隔绝网络,但又不能任由他们沉迷其中,如何平衡取舍,是如今家长面临的一个全新挑战。
之前和一个妈妈聊天,她也提到,她家娃班上有好多人在组队磕男男CP,她听得一头雾水,仿佛误入了什么异世界。
从2017年开始,出现了不少风靡全国的耽美剧,如《镇魂》《陈情令》《成化十四年》《山河令》等。
现在的小学生爱看的耽美小说,主要有《魔道祖师》《天官赐福》《时光代理人》《伪装学渣》等等。

有个爱磕“男男CP”的五年级女孩告诉妈妈,她之所以沉迷其中,是因为觉得两个主角势均力敌,在地位上没有明显的强弱之分,让她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。
这类作品的流行,可能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产生影响。
在《湖南省部分青少年性身份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》一文中,对该省1260名青少年性身份认同情况进行调查发现,男生有2.9%自认为同性恋,4.9%自认为双性恋,12.4%不确定自身性身份;女生该比例分别为2.4%、12.4%、14.3%。
37.5%的人知道“耽美”或“同人”,其中表示“喜欢”的占32.3%,11.9%表示憧憬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同性爱恋。
因此,当家长看到自己上小学的孩子接触耽美文化,难免会感到紧张、焦虑。怎样才能正确引导孩子,尽量避免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呢?
第一,千万不要用一些极端话语进行否定。比如“你怎么这么变态”“只有同性恋才看这些”“别人家孩子都看名著,你看的是什么垃圾”等等。
第二,用平等的姿态和孩子进行交流,询问孩子看的是什么书或者剧,可以自己也找来看看,然后讨论剧情,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,比如挖掘主角身上的闪光点、规避一些性格缺陷等。
第三,还可以给孩子推荐一些相关的出版书籍,因为出版物会在尺度上严格限制,不会出现一些过于少儿不宜的情节。
总之,耽美不是洪水猛兽,但也不能放任孩子自由探索,有了家长的陪伴和引导,才能让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内。
家里有中小学生的父母,一定能非常清晰地感受到网络对孩子们的影响。
前天我在一所中学附近吃饭,旁边坐着三个初中生模样的女孩,让我感到十分困惑且怪异的是,她们每个人都自称“主包”,而且对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多到离谱的程度。
“主包”这个梗来自演员颜安,他的直播风格抽象幽默,粉丝便亲切地称他“主包”。不过,这个称呼疯狂蔓延到现实世界,还是震惊到了我。
最近常出现在我儿子和他同学口中的网络梗是——“包的”。
“暑假作业做得怎么样了?”“包的!”
“你跟XX约好去打球,时间定了吗?”“包的!”
万能句式,一切皆可包。
其他的流行词还有什么“红温了”、“你这个入”、“人机”等等,不懂点“黑话”,简直没法跟现在的孩子沟通!
把网络梗挂在嘴边也就算了,更有甚者,会把梗写到试卷上、作文里。
比如用“栓Q”组词、与“孝”有关的经典名言是“有被孝到”“哄堂大孝”,把语文老师看得一愣一愣。


我家娃班上的语文老师就讲过一个例子:
有一次她检查作文,发现有个学生写了一句“我去老六家吃饭”,一开始她还没觉得有什么问题,以为是某个亲戚,后来发现该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不止一个“老六”,她才意识到不对劲。
老师上网查了一下,发现这是一个网络梗,很生气,在班上严厉地批评了那个学生,让其他同学都引以为戒。
为什么在试卷和作文中写网络用语,会让老师那么生气呢?因为语言学习是一件很严肃的事,经典文本才能滋养和丰富心灵,网络梗只会污染语料库,破坏中文语境。
而且,网络热梗的生命力极端脆弱,往往火热一阵子,就迅速成为历史遗迹。比如上文中提到的“老六”“栓Q”等,早就不知道过时多久了。
网络和这一代孩子相伴相生。2023年12月发布的《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》显示:5年来,我国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从89.5%提升至95.1%。
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·海特在他的新书《焦虑的一代》里,着重研究了这一现象。他提出,自2010年移动互联网兴起后,“以玩耍为主的童年”逐渐被“以手机为主的童年”取代。
网络的出现,从根本上改变了孩子们认识世界、接触世界的方式。
无论是看耽美小说磕CP、玩游戏迷恋纸片人,还是把网络梗变成口头禅,本质上,都是孩子在寻找“社交归属感”。
我听过一期播客,标题叫“谁在杀死青少年的上学欲望”,里面讲到一个现状:
现在的孩子,很难在学校里找到同龄的玩伴,上学期间,大家相互之间缺乏交流,放学后各上各的培训班,更不会有什么来往。唯一能组合成“小团体”的方式,是追共同的明星、磕共同的CP、讲同一套“黑话”。
如果现实中没有“同好”,孩子们就会将目光投向网络社交平台,在其中找到符合需求的“圈子”,寻求身份认同。

据统计,现在的未成年人上网主要是玩游戏、听音乐、看短视频、聊天。
具体到不同年龄段,分布规律是:小学生爱打游戏、初中生爱社交和网上聊天、高中生倾向于获取信息和社会化活动。
而这些活动,其实无一例外都具有社交属性。除了直接聊天外,打游戏时可以社交,听音乐可以社交,短视频平台也能社交,社交无处不在。
孩子对于社会交往、身份认同的渴望,其实比成年人还要强烈。因为人在青春期的大脑发育中,很大一部分是发生在“社会脑”中的改变,这个脑区会调控我们对他人的反应。
这也意味着,孩子在网上社交时,非常容易被情绪过激的内容煽动,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牵着鼻子走,做出一些危险行为。
另一个后果是,沉迷于网络社交,会进一步削弱孩子与现实社会的链接,让他们陷入更深的“关系贫困”。
如人类学家项飙在《十三邀》中说的:今天中国的年轻的学生,说起网络热点侃侃而谈,但你要是问他关于小区、菜市场、城市周边的情况,他会一脸茫然,觉得很无聊。

其实上瘾的对立面,不是克制,而是连接——与真实世界的连接。
技术越是发达,虚幻的疆域越扩大,人与人之间细碎的、有温度的、庸常的连接,越显得难能可贵。
这是父母和孩子需要共同攻克的难关。
上一篇:定了! 火箭队NBA杯小组赛程出炉, 对手3强1弱, 对战勇士实力逆转
下一篇:没有了